如何做一名好老师 高峰校长支招。
作者:诸城一中慈海学校 来源: 发布时间:2023-10-02阅读次数:1846
首先祝老师们在自己的节日里快乐!代表学校和所有的学生家长,对老师们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感谢!
先让我讲个故事。前几天高二返校的时候,我到学校大门口去站了一会儿,看孩子们从各地在家人的护送下,带着学习和生活用品陆陆续续走进校园。
这时,我看到一辆白色的轿车停在校门口的南边,车上下来了一家人,有爷爷、爸爸、妈妈和我们的学生。我走向前去,和白发苍苍的爷爷交谈起来。我问:您是来送孙子还是外孙子?老人说:是孙子。他知道我是学校的老师,忙不迭地摸出一盒香烟,抽出一支给我。我摆摆手说,谢谢,我不会抽烟。然后,站在那里我们聊了一会儿,知道老人家是如何地疼爱着他的孙子,如何希望他的孙子将来能够考上大学,拥有一份好的工作……
大家看,大屏幕上呈现的这张相片,就是当时我随手拍下来的爷爷送孙子上学的情景。再看一张,这是我们前几天开学典礼,近万名学生在学校广场上的宏大场景。
看到这样的相片,我们想到了什么?
在我们的班级里面,可能有50多个学生;在我们老师看来,就是一个班50多个学生。但是,我想告诉各位,在家长那里,就不是一个班50个孩子,而是自己的一个孩子,而且是的孩子。他们没有50个孩子的概念,心中默念到的只有自己的孩子。
亲爱的老师们,我们的眼里不能就是50个学生,不能就是广场上那近万个孩子!
其实,每个孩子的背后站着爸爸、妈妈、爷爷、奶奶、姥爷、姥姥等七大姑八大姨,一大群人。为什么那位白发苍苍的爷爷,跑了几十里路来到学校,来送他的孙子上学?因为他们的心中揣着一个美好的愿望和梦想,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学有所成,走出学校能够成人、成才。那个孩子就是他们一家人的未来和希望,就是他们生活力量的源泉,就是他们的幸福所在!
教师的工作看起来简单,就是完成班里那50个学生的教学任务。但是,不是。我们的工作,我们的行为,又直接影响到多少个家庭,影响到全社会,影响到民族的未来。因此,做教师绝非那么简单。作为教师,更多的时候,实际上我们是背负着一份爱心,一份责任,一份重担,一份使命!
今天,我就用舞台背景板上的主题“心怀慈善,举止海行”作为本次演讲研究的题目,来阐释“心怀慈善,举止海行”的意义和价值。
心怀慈善
慈善,慈爱,慈心,慈祥,慈举……在汉语当中,“慈”就是“爱”的意思。常言说,师者仁心。孔子说,仁者爱人。做教师的前提,是真心地爱孩子,把对孩子的爱种植于内心深处的田野上,真正地尊重孩子,真正地看见孩子。所谓“心怀慈善”,就是怀着慈悯、慈悲之怀、善良、善施之心,去爱每一个个性不同的孩子。
我们做老师,内心深处必须是柔性的、温暖的、悲悯的、善良的,唯有如此,才能做一名让学生爱戴、社会尊敬的教师。如果没有仁者之心,不想、不会、不愿去爱孩子,不能悦纳每一个孩子,那么,我可以告诉各位,我们就没有做教师的资格!
那么,教师如何才能做到“心怀慈善”?
(一)要拥有强烈的师德感。
我们每天和孩子们打交道,我们的穿衣戴帽,我们的言谈举止,我们的性情心态,我们的传道解惑,我们的一举一动、一言一行,都会时时刻刻影响着成长中的孩子。孩子是未成年人,处于形塑期,我们提供什么样的环境、什么样的教育生活、什么样的榜样力量,就决定了他们未来的样子。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说,给我一打儿童,可以让他们成为警察,也可以成为小偷。这就是教育的力量。我们老师就是重要的教育课程,一时一刻不在影响着、塑造着孩子们的成长。我们只有为孩子们做出榜样,做出表率,才能让孩子们得以健康成长。但是天天为别人做出样子,自然是一件很辛苦、很劳神的事,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拥有强烈的师德感,时时刻刻记住自己是一名为学生做出样子的老师,才能真正地做到位。
我的父亲是一位小学教师,在沂蒙山区的一所乡镇学校担任班主任。一次,他发现班上的男生在偷偷地抽烟,很生气,在班上狠狠地批评了一通。后来,有女生偷偷告诉我父亲,男生现在躲到了卫生间、校园的一角偷偷地抽烟。父亲大为光火,把班长叫到办公室,询问谁还在偷偷地抽烟?为什么禁烟不住?班长小心地说:他们说,高老师天天抽烟——你看,每次上课到了教室门口,才把烟袋收起来,还有脸说我们呀!
听到此,父亲一声不吭了,默默地回到了家中。到了家里,拿出自己心爱的核桃木烟袋,狠狠地用斧头砸碎,并狠狠地说,从今天开始,彻底戒烟!
当然,那时候我还很小,是我的妈妈告诉我的。
做教师,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。身教重于言教。这就是强烈的师德感。
(二)要拥有强烈的责任感。
刚才提到,培养好一个孩子,让他们学有所成,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,不仅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幸福,也会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,乃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。我们的手里有爱迪生等改变人类生活的伟大人物,也可以有杀人犯等社会渣滓。因此,教师必须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。
有一次,全国小语界名师于永正老师给我讲了一个故事。有一次去北京讲课,他的一位现在已经是北京某部师长的学生来机场接他。在进城的路上,这位师长学生拉着于老师的手说:“于老师,您还记得当年的偷黄瓜事吗?”于老师笑了,“怎么不记得!你就是不承认。”师长说,“老师,幸亏您当年没有戳穿我的把戏,从而保护了我的自尊,让我自信地走到今天!”
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,于老师当班主任。,一位学校附近的菜农来找于老师“告状”,说他的学生偷了菜农的黄瓜。于老师第二天开班会,就提出来:“是谁偷了人家的黄瓜?农民不容易,指望着黄瓜养家糊口啊。但是,我知道你们嘴馋,偷就偷了,关键要担当,自己站起来承认!”全班同学你看我我看你,结果这个偷黄瓜的小男孩低下了头,任凭于老师如何启发,就是不承认。其实,于老师知道是他干的,但是当时于老师想到,如何当场让孩子承认,可能会伤害了他的自尊。于是,不再追究下去。后来,上课的时候,于老师走到他的身边,故意地拍了拍肩头,孩子会意地红了脸,但是笑了。
老师们,如果当年于老师伤害了这个孩子的自尊,或许就不会成长为一名解放军的师长了,甚至进了监狱也未知可否。
做老师,可以决定一个孩子的命运。可以让一个孩子为社会和做出更大的贡献、实现人生价值、获得幸福人生,也可以把一个孩子送进监狱,成为社会的渣滓。
培养好每一个孩子,就是我们的责任感。
(三)要拥有强烈的使命感。
教师的使命是为培养未来人才的。但是需要对“人才”做出一个界定。当然,我们老师培养出科学家、政治家、军事家是很光荣的,但如果我们仅仅做这样的理解,教育是会有一些问题的。
1999年在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诞辰100周年之际,中国教师代表团访问了乌克兰。当时我们在帕夫雷什中学座谈时,同去的一位国内知名校长问了帕夫雷什中学校长一个问题:贵校自苏霍姆林斯基当校长以来,是否统计过,我们培养出了多少个科学家、政治家、军事家?我十分理解这位校长的问题,因为在中国的中小学,很容易把本校毕业的省长市长县长、科学家、将军等有身份、有地位的人作为自己办学成功的标志物来宣扬。但当时帕夫雷什中学的那位女校长一下子愣住了,不知道如何回答。这时,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卡娅说:我们学校为什么一定要培养什么科学家、政治家、军事家?培养出来的学生,就在学校附近的农村里种地,到了秋天,一家人唱歌跳舞庆丰收,非常和美,非常幸福,难道不是教育的目的吗?因此,我们从来不会去统计这些数据。
是啊,我们培养出来的“人才”,都不是普通的人,不是一个快乐而幸福的人,那又算是什么教育?
把学校办好,办出特色和水平,让每一个学生向往而不是排斥,这必须成为教师的一份使命感。
我想,只要全体教师做到了以上这些,就能达到“心怀慈善”的教师境界。
面对高考冲刺,听听高峰校长怎么说。
”燃青春激情 展自信风采“——山东诸城慈海学校2020级夏考部师生律动音乐节成功举行